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(2012年版)

发布日期:
2012-11-01
出处:
中华血液学杂志,2012,11,33(11):983-984
摘要:

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(TTP)为一组微血管血栓出血综合征,其主要临床特征包括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、血小板减少、神经精神症状、发热和肾脏受累等。TTP的主要发病机制涉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(VWF)裂解蛋白酶(ADAMTSl3)活性缺乏、血管内皮细胞VWF异常释放、血小板异常活化等方面。

TTP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两种,后者根据有无原发病分为特发性和继发性。遗传性TTPADAMTSl3基因突变导致酶活性降低或缺乏所致,常在感染、应激或妊娠等诱发因素作用下发病。特发性TTP多因患者体内存在抗ADAMTSl3自身抗体(抑制物),导致ADAMTSl3活性降低或缺乏,是主要的临床类型。继发性TTP系因感染、药物、肿瘤、自身免疫性疾病、造血干细胞移植等因素引发,发病机制复杂,预后不佳。

展开

部分内容仅可在
临床指南app 查看下载

阅读免费指南
发送到邮箱

收藏

分享

评论
提交评论
zgc0111
2022.03.24
回复
很实用,在哪都能看指南,对我帮助很大。
bingbing620
2013.04.13
回复
P
bingbing620
2013.04.13
回复
Jo
bingbing620
2013.04.13
回复
Njpp
/ 没有更多了 /
上传者信息
940831
于2013-04-01上传
编者信息

版权声明

【重要通知】 中华医学会版权指南已恢复下载功能,但需将APP版本升级至V7.0.10及以上版本,苹果用户需到APP Store升级,安卓系统用户需要到各品牌应用市场进行升级(如您的手机应用市场未更新,可使用“应用宝”APP进行更新)。 更新完成后在指南详情页点击“获取原文”即可将指南原文发送至您的邮箱进行下载。

置顶